
1941年夏,战斗突然而至。
立陶宛,杜比萨河畔。一头是纳粹德军第6装甲师“劳斯战斗群”,另一头是一辆“孤胆英雄”般的苏军重型坦克。
德军开动4门反坦克炮隐蔽接近苏军坦克,连开8炮,发发命中。正当德军炮手欢呼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只见苏军坦克调转炮塔,一炮将一门反坦克炮轰上了天。杜比萨河畔,这座“钢铁堡垒”凭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切断了德军补给线,让德军无可奈何。

苏联坦克设计师约瑟夫•雅科夫列维奇•科京。资料图片
这辆传奇的坦克,正是苏联KV重型坦克。这辆坦克的设计,出自苏联坦克设计师约瑟夫•雅科夫列维奇•科京之手。
在科京的坦克设计生涯中,他所研制的KV、IS系列重型坦克被称为“德军士兵的噩梦”,极大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
科京:传奇重型坦克缔造者

KV-1重型坦克。资料图片
在“竞赛”中诞生的传奇坦克
1937年,年仅29岁的科京被派到基洛夫工厂主持研发工作,令不少人大跌眼镜。
早在捷尔任斯基军事技术学院上学时,科京就曾受到基洛夫、布柳赫尔、图哈切夫斯基等苏联领导人青睐。同时,作为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女婿,科京的能力不可避免地招来质疑,有人称他为“政治设计师”。
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一股从伊比利亚半岛吹来的风,让苏联坦克工业界感到阵阵寒意。
西班牙内战,苏联援助的BT-5和T-26坦克战场表现不尽如人意,甚至“连累”到苏军视若珍宝的T-28和T-35多炮塔坦克在业界的评价。复盘西班牙坦克战后,苏联军方得出结论:苏军急需一种通用坦克,比T-26坦克装甲更厚、火力更强,比T-35坦克机动性更好。
苏联政府的“招募令”一发出,苏联的两个坦克生产中心当即应征“揭榜”:其中一方,是由科什金担任总设计师的哈尔科夫工厂;另一方,就是由科京担任总设计师的伏罗希洛夫工厂、布尔什维克工厂和基洛夫工厂。
此时,世界坦克设计界弥漫着一种“坦克炮塔越多越好”的风潮,装配了5个炮塔的T-35坦克,正是这种设计理念的集大成者。然而,斯大林曾将T-35坦克形容为“移动的百货商店”,认为T-35只能“等着挨打”。在多次与战场归来的苏联官兵交流后,科京也发现,许多人都对这种多炮塔坦克颇有诟病。
1938年4月,苏联军方提出,开发一种“带5座炮塔、能在1200米外抵御76.2毫米炮弹直接打击的重型坦克”。科京理智判断,对于坦克设计而言,拥有5座炮塔和保持高水准装甲防护水平,两项要求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与军方反复沟通后,他最终确认了配备2座炮塔的SMK重型坦克方案,其火力将不亚于5座炮塔的坦克。
科京始终坚持自己对坦克发展趋势的判断。他在这项方案中,暗藏了设计单炮塔坦克的“伏笔”——SMK坦克上的“副炮塔”在设计上完全独立,可以随时取消,而不影响坦克的整体功能。
自“招募令”发出后,科什金拿出A-20和A-32坦克的设计方案,科京也带领团队制造出SMK、T-100和KV坦克样车。十分默契的是,两方拿出的“压轴”武器A-32坦克和KV坦克,都是逆主流趋势的单炮塔坦克——科京所研制的KV坦克,正是SMK坦克的“升级版”。通过一场场战争检验,坦克设计师们意识到,多炮塔坦克火力十足,却往往伴随着防护力减弱、生产成本过高等缺陷。
从设计论证到定型生产,这场两大坦克“巨头”的同台竞技终于迎来“决赛”——
在莫斯科进行展示后,几辆坦克样车直接被运往前线,编入苏军第20重型坦克旅的一个坦克营。战火硝烟中,KV坦克以极为亮眼的表现走上了历史舞台。突破对手主要阵地时,一个装备了KV坦克的坦克排完整地通过防线,没有被任何炮弹打穿。KV坦克配备可以向后扫射的机枪,成功击退了许多绕到坦克后方的敌方反坦克兵。
苏联军方对KV坦克的表现既惊又喜,将其编号为KV-1,正式列装部队。经此一役,科京声名大噪。
科京并不是一个只关心设计的理想主义者。成为3家坦克工厂的“掌门人”后,他努力在现实需求、战场前瞻和军方高层的倾向之间找到平衡。正因如此,KV系列坦克最终顺利“出圈”并量产,成为苏联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重型坦克。
战争需要什么坦克,就造什么坦克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有一幕场景,极端情况下,盟军不得不用“人体炸弹”来对抗德军“虎”式重型坦克。参加过二战的美国老兵,曾形容“虎”式坦克是“一种精神的压力、一场难以言喻的噩梦”。
1943年1月,苏军在列宁格勒前线缴获一辆“虎”式坦克。此时,距离该型坦克首次投入实战仅过去几个月。苏联军方在试验后得出结果,“虎”式坦克搭载高初速的88毫米加农炮,能在2000米外轻易击穿苏联任何坦克的装甲板,威力已超过KV重型坦克。
当苏军一向引以为傲的“钢铁堡垒”撞上对手,苏联前线强烈要求“尽快提供搭载大威力坦克炮的坦克”。
其实,早在“虎”式坦克出现前,科京已经带领设计团队进行技术攻关。缴获“虎”式坦克后,科京如获至宝。为了检验各种火炮对“虎”式坦克的穿甲效能,他和团队以缴获的“虎”式坦克为靶,进行了各种火炮的实弹射击,并将收集来的数据用于改进苏军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