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嘉兴市交通运输局网站发布了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嘉兴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嘉政办发〔2024〕23号),明确到2027年打造成为“长三角低空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定位以及“3+2+2+X”的总体发展格局;到2027年,建成各类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点)150个以上,开工建设平湖通用机场,开通各类低空航线100条以上,建成全市统一的低空飞行与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全市“三张网”全覆盖;优先打造南湖区、海宁市2个低空应用场景示范,推动平湖市、海宁市优先打造低空产业集群,力争低空经济规模突破20亿元,形成集聚效应。
以下是《嘉兴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全文:
嘉兴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4—2027年)
为推动我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相关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期,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3+2+2+X”总体发展格局,将嘉兴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低空经济发展高地,为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一)布局“三张网”建设。分步分层推进基础设施网、航路航线网、飞行服务网。到2027年,建成各类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点)150个以上,开工建设平湖通用机场,开通各类低空航线100条以上,建成全市统一的低空飞行与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全市“三张网”全覆盖。
(二)打造2个低空产业集群。开展产业补链强链行动,加强头部企业招引和优质潜力企业培育。到2027年,推动平湖市、海宁市优先打造低空产业集群,全市招引一批低空经济头部企业、关键环节企业和链上企业,力争低空经济规模突破20亿元,形成集聚效应。
(三)推进2个低空试点建设。全力争创国家低空经济发展相关试点示范,推动各县(市、区)开展省级试点创建工作,优先打造南湖区、海宁市2个低空应用场景示范。到2027年,争取纳入低空(航空装备)产业发展和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等省级相关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四)丰富低空多元应用场景。着眼公共服务、物流运输、文体旅游等领域,大力开展低空应用推广,重点打造“低空+公共服务”“低空+医疗救治”“低空+物流配送”等应用品牌,加快探索“低空+载客运输”新业态。到2027年,全市低空飞行量超过45万小时/年。
二、工作任务
(一)适度超前布局低空基础设施。
1.布设低空基础设施网。开展低空新基建规划研究,构建分级分类的低空基础设施体系。开工建设平湖通用机场,谋划海宁、桐乡、海盐、南湖通用机场。分步建设各类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点)、测试场等设施,形成多场景、多主体、多层次、有人机与无人机兼顾的起降点网络。到2027年,建成各类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点)150个以上(其中公共无人机起降场15个以上)、试飞测试场2个以上。(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建设局、市产业集团、嘉城集团、嘉通集团、市铁投集团、中国铁塔嘉兴市分公司,相关县〔市、区〕政府。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完善低空航路航线网。开展全市低空空域规划和航路航线研究,基于空域划设情况,统筹利用全市低空空域资源,按照常态化飞行要求,构建低空有人机和无人机航路航线网络,加快形成服务城市、城乡、城际的低空航线网络。到2027年,开通各类低空航线100条以上。(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国动办)
3.构建低空飞行服务网。加快飞行服务站建设,构建全市统一的低空飞行与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低空飞行审批、保障服务、监督管理等功能。强化运行全过程监管和低空安全保障,融合5G/6G、北斗、卫星互联网等技术,布设智能基站网络和卫星互联网等设施,推动通信、监视、气象、情报等飞行服务数据共享,加大通信铁塔等基础设施资源复用力度。(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数据局、市气象局、中国铁塔嘉兴市分公司)
(二)培育完善低空经济产业体系。
4.实施低空产业补链强链行动。支持低空飞行器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业发展,完善相关配套产业,加快形成集研发、制造、总装、测试等于一体的低空产业链。支持相关企业与国外零部件企业合作,落地国内生产线,逐步建立完整的国产化产业链,增强产业链韧性。梳理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清单,明确全市低空经济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
5.加大低空企业招引培育力度。加强与国内外重点企业对接力度,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引资,重点招引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头部企业。支持优质潜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航及无人机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到2027年,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以上。引导和整合全市运营企业资源,培育市场化运营主体,加快引育一批检测、培训、维修、租赁等配套服务企业。(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国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