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算法,将其搭载在附着于两米长的机器上的控制器,可以估算环境中的垂直风加速度、机翼上的垂直风速梯度、空气中的热度等,进而调整飞行俯仰的角度,实现自主飞行的策略。同时,还可以根据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导航策略。
而相关的实验则表明,研究人员对控制器进行强化训练的这套算法涉及的因素与鸟儿的滑翔也有密切的相关。
也就是说,在进行强化学习之后,滑翔机可能会越来越像鸟儿:不仅拥有相似的外形,还有拥有相近的物理滑翔原理。
那说了这么多,人工智能对滑翔机的解决方案对无人机又有什么用呢?
为了更安全和自主的飞行
说一点废话,无人机和滑翔机都是能飞的……但无人机需要动力,而滑翔机却不需要。
而这套人工智能系统索要解决的滑翔机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让滑翔机能够飞得更远。通过对气流的充分利用、对温度的感应,滑翔机能够更好地捕捉空气动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对一些固定翼无人机而言,根据气流调整飞行姿态,便可以像滑翔机一样借助空气动力飞行,从而可以一定出程度上动力,实现更远距离的飞行。毕竟,对飞行而言可能一米就意味着生存与毁灭。
第二个方面则是以此来应对极端天气情况。在对滑翔机进行强化训练的时候,研究者们还有注意到在极端天气下鸟儿是如何实现安全滑翔的。这其中仍然是涉及对空气温度、风向、风俗的感知等方面的内容。移植到无人机上,则可以在其上搭载一个类似的传感器,搜集周围的天气状况,做出最合理的飞行方案来。这样一来,一些厂家所宣扬的“能扛5级大风”的标语,或许多少也该有人相信了吧……
而由以上两点可知,在这套人工智能系统的加持下,无人机的自主飞行能力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里体现的优势有三:第一可以调整飞行状态,实现最长飞行距离;第二可以提出飞行策略,调整飞行导航路线;第三则是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寻找极端情况下的最优方案,最大程度上保证飞行安全。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对无人机的影响将可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利用视觉技术寻找目标、利用导航技术确定位置,而是扩展到利用更多的传感器搜集飞行环境因素从而做出最佳的飞行方案。或者说,人工智能将会实现无人机的“飞行增强”。而无人机从出任务到回归,也就可能真的不需要任何远程操控;无人机也就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