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总结
低空经济的天空争夺战,既是技术的狂飙,也是政策与风险的平衡。
热点事件
无人机应用正展现双刃剑效应。俄军无人机集群作战凸显效率优势,但南宁测试侧翻与胡塞击落“死神”暴露技术脆弱性;朝鲜微型无人机突破韩国防线,则警示低空防御体系漏洞。
◆ 南宁景区测试飞行器发生侧翻
3月30日,广西南宁市一景区内,载人飞行器起飞时发生侧翻,飞行器的桨叶因侧翻被折断。事发时,有一名驾驶员在飞行器内。该景区工作人员介绍,飞行器在进行测试不是发生事故。另一名工作人员回应称一家公司来景区进行飞行器展示,当天风很大,飞行器有保护装置,驾驶员人没有受伤。另外表示这不是景区内的游玩项目,游客不能体验,只能观赏。

◆ 俄军借用无人机密林追杀
相关媒体报道,随着俄军彻底切断苏梅连接库尔斯克的生命通道,被困的2500多名乌军及数百名北约军事雇佣兵和军事顾问正寻求一线生存机会。

对于被困密林的乌军,俄罗斯派出数百架无人机在密林上空盘旋搜寻,同时大量的火箭炮随时待命轰炸。俄军无人机有担任侦察搜捕任务的,有担负攻击任务的,还有担负引导火力任务,分工非常明确。
◆ 朝鲜无人机偷拍萨德 韩国承认无能为力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军方发现的疑似来自朝鲜的无人机,长1.8米、宽2.4米。发现地点临近朝韩军事分界线的一处森林。这次发现的是朝鲜保有的无人机中型号级别最小的,韩国防部表示还无法探测这么小型的无人机。韩国军方在机身内存卡中发现数百张照片,其中十多张是“萨德”部署地的照片,发射车和雷达均被拍摄。拍摄高度估计为2-3公里的上空。
◆ 胡塞击落第16架美军死神无人机:算法漏洞成致命伤
当地时间4月1日凌晨,胡塞武装表示成功击落了一架美军的MQ-9型无人机,是胡塞武装击落的第16架同型号无人机。据分析,MQ-9死神无人机因固定航线巡逻模式被胡塞破解算法。电子干扰制造的盲区,迫使无人机降低至2万英尺高度,进入改装版“山毛榉”导弹的射程。
行业政策
政策松绑与技术标准落地推动低空经济进入快车道。首张载人无人机OC证发放标志商业化运营破冰,湖北10万平方公里空域开放与上海无人机执法试点则指向监管与场景的双向扩容。国资背景公司密集成立,以“新基建”逻辑抢占赛道。
★ 湖北低空空域开放10万平方公里
据报道,湖北已完成全省空域“大摸底”,完成湖北G类空域初步划设,划设面积达10.82万平方公里。此外,正在建设中的湖北省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将于6月底具备服务能力,年底前全面建成。该平台向上连接国家UOM系统及中南区域信息处理系统,向下整合地市飞行服务站数据资源。
★ 上海可实现无人机24小时抓违章
记者获悉,4月上旬,上海内环内高架道路将实现无人机自动巡飞全覆盖,主要围绕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区大流量地面道路的交通管理,已形成路况监测、事件处置、违法查处、隐患排查、施工监管五大类场景应用。
★ 民航局颁发首张载人无人机OC
证近日,民航总局发布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本次发放的运营合格证一共有两家,分别是亿航智能旗下广东亿航通用航空及其在合肥的合资运营公司合肥合翼航空。标志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可以真正应用在商业运营中,持有OC的企业可以在获得批准的区域内进行商业运营,提供付费载人运营服务。
★ 商务部对Skydio等11家美国无人机公司实施限制
4月4日,中国商务部加大了对美国贸易攻势的回应,将11家美国无人机公司列入其不可靠实体名单。此举禁止这些公司与中国开展进出口活动,也禁止在中国进行新投资。以“与台湾岛的军事技术合作”作为限制的依据,指控这些美国公司破坏了中国主权和安全,商务部官方网站上详细列出了受影响的11家公司。
产品技术
技术路线百花齐放,但落地瓶颈犹存。亚马逊却因灰尘干扰暴露环境适应性短板;大疆推迟新品折射消费级市场创新乏力,而俄“翼牛”无人机与美军微型间谍机则展示极端场景下的技术突破。
大疆御4Pro可能推迟到5月份发布
大疆内部人员透露,大疆御4Pro因仍存在技术问题还待解决,将推迟到5月份发布。此举可能是为避免御3问题重蹈覆辙,据了解,大疆御3曾因图传延迟、避障系统误判等问题引发用户不满,甚至被调侃“买无人机送维修券”。
亚马逊无人机送货:灰尘绊倒巨头
亚马逊在美国两个城市恢复了无人机送货,今年1月,由于空气中的灰尘导致无人机的高度传感器出现异常,亚马逊无人机快递暂停。目前亚马逊的无人机送货业务尚未扩展到其他地区,最近报告了两起单独的坠机事件。
俄重型货运无人机将落地北极
俄重型货运无人机“翼牛”01XS和“翼牛”01XL将于明年初启动飞行测试。这两款“翼牛”无人机分别可运载250公斤(XS型)和750公斤(XL型)货物,航程均为700公里,巡航速度为每小时400公里。XL型机长14米,翼展12米,XS型尺寸缩小一半。“翼牛”使用汽油作为燃料,其中XL型将配备为电动机供电的发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