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监管仍存在不足
无人机行业监管不足的问题依旧存在。行业在标准体系、适航管理规定、无人机飞行空域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监管空白。以无人机标准体系为例,健全、完善的标准体系是企业标准化生产的必备条件,而目前中国无人机行业由于应用领域广泛、无人机体积、重量和规格等差异较大,管理法规缺失,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致使无人机产品质量缺乏保证,技术要求难以统一,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虽然国家标准委、科技部、工信部、中国民航局等八部门出台了《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7—2018 年版)》, 确立了标准体系建设发展思路,但行业标准体系尚需完善,基础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等空白尚待补全。
主要趋势
▪️ 5G赋能无人机行业应用场景空间增大
5G通信技术的低时延、高可靠性、大带宽、大规模连接等特性,相较4G在连接速度、 流量密度、峰值速率、移动性等指标上有较大幅度提升。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后,返工难、复工难、集中办公难、防控难等问题陆续凸显,5G赋能的无人机,凭借低时延实现远程实时作业,利用高传输速率实现高清视频直播,从粗精度的巡检探测晋升为高精度精准作业等方面,成为阻断疫情传播利器,在安防巡检、照明测温、消杀作业、 物流配送、宣传喊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工业无人机的场景应用逐步放量, 5G技术的成熟,无人机应用的网络限制将被持续突破,“5G+无人机产业”也将持续布局, 5G将持续带动无人机的大规模应用。
▪️ 盈利模式由整机盈利转向服务盈利
中国无人机企业的盈利模式大多以整机销售为主。民用无人机具有对飞控要求高、 单价较高、重复购买周期长等特点,单一销售整机的模式限制了厂商的盈利空间。无人机在测绘、植保、巡检等领域实质是数据的采集,随着无人机应用范围的推广,无人机将成为大数据采集的入口,后端数据的挖掘等服务将成为无人机盈利的核心。无人机的主要盈利模式将由整机销售模式转向数据、 行业解决方案等服务模式,实现从产业链中游向下游的延伸。
▪️ 工业级无人机领域竞争持续升温
目前,中国工业无人机发展仍处于上升期阶段,市场需求逐步释放,国内消费级无人机厂商昊翔、臻迪科技、零度智控等纷纷切入工业级无人机领域,行业竞争逐步加剧。一方面,政府、企业用户对于工业级无人机的需求具有较好的增长前景,为消费级领域企业切入工业级领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 一方面,行业技术水平的持续革新有助于突破无人机在载荷、可靠性、工作半径等方面的瓶颈,为企业进军工业级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撑。预计未来进入工业级无人机领域的厂 商将进一步增多,工业级无人机领域的竞争将持续升温。
建议
对政府
深化无人机应急领域研究。此次疫情, 全国各地利用无人机开展应急防疫工作,在空中巡查、消杀喷洒、人群零接触测温、夜间救援工程照明等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政府方面应持续深化无人机在应急领域的研究,完善法律法规、机制管理、预案等在公共应急领域的应用。运用信息化手段,一是探索构建跨区域无人机应急联动机制, 推动无人机融入区域应急协同体系;二是搭建无人机应急信息化平台,实现高效指挥、 精准部署、合理调用,提升公共应急响应水平。
持续加强监管机制。一是做好无人机综合监管平台管理工作,大力推进空地联合、 管放结合、多部门协同管理无人机的管理模式。二是聚焦无人机产品和配套设施管理, 出台相关监管政策,完善无人机行业的运行体制机制,促进无人机行业的合法化运行。三是从生产和销售管理、飞行管理,及法律责任三方面出发,明确企业与飞手责任、禁飞区域、飞行审批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通过规范生产、销售和使用,预防事故、明确责任,有效引导无人机合法飞行。通过国家与地方的监管政策的研究出台和落地实行,督促相关企业合规合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安全、健康、良好、有序发展。
对企业
拓展无人机衍生市场。无人机行业的发展持续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在销售无人机硬件以外,一是可以推出无人机编队表演商业服务,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厂商,刺激消费需求,开创空域媒体新兴商业模式, 为企业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二是继续拓展无人机租赁、维修保养、保险、培训等领域,向市场提供针对特定场景的专业化服务,逐步开拓产业链下游巨大发展空间。
重点聚焦数据平台服务。随着无人机应用场景的不断延伸,大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应聚焦数据平台服务,一方面通过数据平台,对飞行大数据质量进行预测、评估和分析,为服务商提供科学化、智能化的管理平台服务,促进各行业生产价值高效释放;另一方面通过构建“无人机 + 行业 + 大数据”应用服务体系,提供一站式的无人机系统解决方案,方便用户的同时,提升企业自身盈利空间,有助于企业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
对投资机构
控制芯片、动力电池和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供应链中值得关注的投资方向。控制芯片方面,目前无人机控制芯片主要有MCU、FPGA、ASIC等,市场参与者较多为海外芯片巨头高通、英特尔、英伟达等,中国本土企业较少。随着工业级无人机在中国的推广应用,针对特定任务场景的控制芯片的优化需求将逐渐凸显,专注研发专用芯片的企业将获得发展机会,参照整个无人自动化产业芯片发展趋势,专用芯片领域的投资具备较高价值。
动力电池方面,目前无人机用主流锂电池容量较小,限制了无人机的续航时间,植保、巡检等工业级应用场景,需同时配备多块电池交替使用,制约了无人机的商业化应用。随着国家标准《无人机用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出台,以及无人机对动力电池的重量、功率和安全需求的升级,氢燃料电池是值得关注的投资方向。
碳纤维复合材料方面,由于其气动性能强、结构强度高、重量轻等特点,能满足无人机在使用过程中的飞行所需。国外无人机在机体结构上已采用低成本、轻质高强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内随着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的进步,无人机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将成为应用趋势,是值得关注的投资方向。
注:本文刊发于《机器人产业》杂志2021年第5期。引用请注明:陈永灿.2020—2021 年中国无人机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J].机器人产业,2021(5):74-8
作者:陈永灿(赛迪顾问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副总经理)
以上内容为高博特编辑选取的热点新闻,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敬请关注“尖兵之翼”(始于2006年)中国无人机大会暨展览会 |
